图书介绍

教育心理学【2025|PDF|Epub|mobi|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】

教育心理学
  • 岑国桢主编 著
  • 出版社: 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
  • ISBN:7300076645
  • 出版时间:2006
  • 标注页数:315页
  • 文件大小:38MB
  • 文件页数:331页
  • 主题词:小学-教育心理学-师资培训-教材

PDF下载


点此进入-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【推荐-云解压-方便快捷】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。移动端-PC端通用
种子下载[BT下载速度快]温馨提示:(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)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[便捷但速度慢]  [在线试读本书]   [在线获取解压码]

下载说明

教育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

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。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。

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,简称FDM(免费,没有广告,支持多平台)。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。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。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。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。不推荐使用!后期资源热门了。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!

(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,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)

注意: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: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

图书目录

第1章 绪论1

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

一 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史1

二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3

三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5

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6

一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6

二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任务7

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9

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与教师及教育11

一 教育心理学与教师岗位职责11

二 教育心理学与教师专业成长12

三 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对教育热点问题的剖析和认识12

四 教育心理学有助于社会教育机构开展有效的工作13

第2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15

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16

一 心理发展的实质、特点16

二 心理发展的描述、动力17

三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8

四 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问题19

第二节 心理发展与教育20

一 认知发展与教育20

二 社会认知、人格发展与教育21

三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23

第3章 学习的心理学理论观27

第一节 概述28

一 什么是学习28

二 学习的类型28

三 学习心理观简介30

一 试误—联结说31

第二节 学习的联结理论31

二 条件作用—联结说33

三 教育教学的含义36

第三节 学习的认知理论36

一 格式塔—顿悟说37

二 认知—发现说38

三 意义—接受说39

四 教育教学的含义40

第四节 学习的其他理论41

一 观察学习说41

二 信息加工说42

三 建构主义说43

四 人本学习观44

五 教育教学的含义45

第4章 学习迁移48

一 学习迁移的含义、分类及其测量49

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49

二 迁移的意义51

第二节 学习迁移理论52

一 学习迁移的传统理论52

二 学习迁移理论的新进展55

第三节 促进学习迁移56

一 各种学习过程中的迁移56

二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58

三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59

第5章 学习动机62

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63

一 学习动机的含义63

二 学习动机的作用64

三 学习动机的分类66

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68

一 本能论68

三 强化理论69

二 驱力论69

四 成就理论70

五 需要理论71

六 归因理论72

七 自我效能理论73

八 认知失调理论74

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75

一 学习动机的培养75

二 学习动机的激发77

第6章 道德认识的发展与教育83

第一节 道德认识发展概述84

一 道德心理学概述84

二 道德认识发展概述85

一 皮亚杰及其有关研究简介86

第二节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观86

二 皮亚杰的理论概括89

第三节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91

一 科尔伯格及其研究简介91

二 科尔伯格的理论概括92

三 后科尔伯格的研究动态94

第四节 道德认知的教育96

一 正确理解和掌握道德概念96

二 提高道德因果关系认识97

三 发展道德判断能力98

第7章 道德情感发展、价值观形成与教育101

第一节 道德情感的发展与教育102

一 道德情感概述102

二 几种重要的道德情感103

三 道德情感的作用105

四 道德情感的培养107

一 价值观概述108

第二节 价值观的形成与教育108

二 价值观辨析的道德教育112

第8章 道德行为的发展与教育117

第一节 道德行为发展概述118

一 道德行为发展概述118

二 道德行为发展的理论观119

第二节 观察学习与道德行为122

一 观察学习概述122

二 观察学习的过程、阶段123

第三节 思维表征、自我管理与道德行为125

一 思维表征与道德行为125

二 自我管理与道德行为127

第四节 道德行为的教育129

一 学习榜样的示范行为129

二 提高行为自我管理能力130

三 矫正不良行为132

第9章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36

第一节 概述137

一 知识的含义137

二 知识的种类、表征139

三 陈述性知识的含义、表征140

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理论142

一 认知结构142

二 认知同化理论143

第三节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145

一 陈述性知识的获得过程146

二 陈述性知识的保持148

三 陈述性知识的应用151

第四节 概念与规则的学习151

一 概念的学习151

二 规则的学习154

第10章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157

一 程序性知识的含义、种类、作用158

第一节 概述158

二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159

三 不同知识的比较160

第二节 智慧技能的学习161

一 智慧技能形成的理论161

二 智慧技能形成的特点163

三 智慧技能的培养164

第三节 动作技能的学习165

一 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165

二 动作技能学习的过程167

三 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169

四 动作技能的培养170

第11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173

第一节 概述174

一 什么是问题解决、创造力174

二 问题解决、创造力的特征及两者的关系175

第二节 问题解决177

一 问题解决的理论观177

二 问题解决过程的阶段179

三 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180

四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与教学181

第三节 创造力的培养183

一 创造力的本质183

二 创造力的测量184

三 创造力的培养185

第12章 学习策略191

第一节 学习策略的含义、意义及种类192

一 学习策略的含义与特点192

二 学习策略的层次、种类及其掌握的意义193

第二节 认知策略194

二 精加工策略195

一 复述策略195

三 组织策略196

第三节 元认知策略197

一 元认知的含义与意义197

二 元认知的结构198

三 元认知策略199

第四节 资源管理策略200

一 时间管理策略200

二 环境管理策略200

三 寻求资源的策略201

四 寻求支持的策略201

第五节 学习策略的教学201

一 学习策略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特征201

二 学习策略教学的基本模式202

第13章 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205

一 教学设计的含义、意义206

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206

二 教学设计的范围、层次207

第二节 教学目标207

一 教学目标的分析208

二 教学目标的表述210

第三节 教学内容(上)212

一 教材的组织212

二 课型的组织214

第四节 教学内容(下)215

一 教学过程的组织215

二 知识类型的组织217

第五节 教学途径218

一 教学形式218

二 教学方法220

三 教学策略221

一 教学对象的分析223

第六节 教学对象、传媒223

二 教学传媒的选择224

第14章 教学环境227

第一节 教学环境概述228

一 教学环境的研究及其含义228

二 教学的物理环境229

三 教学的心理环境232

第二节 学生群体233

一 学生的人际关系233

二 班集体——学生的正式群体235

三 友伴群——学生的非正式群体237

四 班集体与友伴群238

第三节 教学中问题行为的控制239

一 问题行为概述239

二 控制问题行为的意义240

三 问题行为的控制(上):治标241

四 问题行为的控制(下):治本242

第15章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245

第一节 概述246

一 个别差异的含义、表现246

二 个别差异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247

第二节 智力差异(上)248

一 智力水平差异248

二 智力结构差异251

三 智力的性别差异252

第三节 智力差异(下)253

一 学习方式的差异253

二 认知方式的差异255

第四节 面向智力差异的教学257

一 面对智力差异的教学257

二 面对学习方式差异应有的观念260

第16章 教师角色与人际关系263

第一节 教师角色264

一 概述264

二 教师的角色功能265

三 教师的角色形成266

四 教师角色心理冲突与调适267

第二节 教师的人际关系268

一 概述268

二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270

三 教师与家长、教师、管理者的关系272

第17章 教师心理素质与心理卫生276

第一节 教师心理素质277

一 教师的教育情感277

二 教师的教学能力277

三 教师的教育机智278

四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279

五 教师的人格特点280

第二节 教师心理卫生281

一 概述281

二 压力、挫折、冲突、焦虑及其应对方法284

三 教师的职业生涯、闲暇生活、工作倦怠288

第18章 教师发展292

第一节 概述293

一 教师发展的时代要求293

二 教师发展的影响因素294

第二节 教师发展阶段296

一 从专业成长考察296

二 从职业生涯考察297

第三节 教师发展途径299

一 教师反思299

二 教师发展学校、校本培训303

主要参考文献306

后记315

热门推荐